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辦函〔2022〕17號)、《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令第35號)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強化廣西入河排污口監管,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進美麗廣西建設,推動建成法規體系比較完備、技術體系比較科學、管理體系比較高效的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組織起草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請于2025年10月22日前,通過郵箱或在線提交的方式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感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廣西壯族自治區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
(征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和國務院、生態環境部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廣西境內江河、湖泊(含渠道、水庫等水域)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以及相關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過管道、溝、渠等排污通道向江河、湖泊、運河、水庫等水體排放污水的口門。
本辦法所稱入河排污口設置,包括新設、改設或者擴大入河排污口。新設,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改設,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項的重大改變;擴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
第四條 自治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全區入河排污口設置和監督管理,承辦自治區級審批權限范圍內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和監督管理。
市級、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規定權限負責本行政區域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入河排污口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則明確責任主體。責任主體負責源頭治理以及入河排污口的設置申請或者登記、整治、規范化建設、維護管理等。
單一排放源入河排污口,其責任主體為排放該污水的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
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所有排污單位均為責任主體,各自承擔的責任可參考排水量占比、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占比、重金屬及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情況等,由所有排污單位協商確定。
第六條 入河排污口按照其責任主體所屬行業以及排放特征,分為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農業排口、其他排口四種類型。
工業排污口包括工礦企業排污口和雨洪排口、工業以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和雨洪排口等;農業排口包括規?;笄蒺B殖排污口、規模化水產養殖排污口等;其他排口包括大中型灌區排口、港口碼頭排污口、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排污口、規模以下水產養殖排污口、城鎮生活污水散排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口、農村生活污水散排口、其他排污口等。
污水混合排放的入河排污口,可參考排污量占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比、重金屬及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情況等確定入河排污口類型。
第七條 編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等,應當充分考慮入河排污口布局和管控要求。
開展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游、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將入河排污口設置有關規定落實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第八條 鼓勵地方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入河排污口整治、規范化建設、維護管理等。
第九條 對在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中做出優異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設置管理
第十條 在廣西境內設置工礦企業排污口、工業以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責任主體應當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范圍劃分方案(暫行)》的規定,報有對應審批權的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或者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審批部門)審批;未經批準的,禁止通過上述入河排污口排放污水。
第十一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程序包括申請、受理、審查、決定。
(一)申請。責任主體應當在入河排污口設置前向審批部門提出設置申請。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可以委托其中一個責任主體提出申請。
(二)受理。審批部門對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
(三)審查。審批部門對受理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并可以根據需要,組織專家評審、聽證或者現場查勘。組織專家評審、聽證或者現場查勘,不得向申請單位收取任何費用。
(四)決定。審批部門應當自受理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準予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對準予許可的,頒發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決定書(以下簡稱決定書);對不符合許可條件的,不予許可并書面說明理由。決定書應當公開,供公眾查詢。
開展專家評審、聽證、現場查勘等活動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條規定的許可期限內。
第十二條 申請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應當提交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書、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建設項目依據文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提交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
(一)責任主體屬于造紙、焦化、氮肥、化工、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制革、電鍍、冶金、有色金屬、原料藥制造、農藥等行業的;
(二)排放放射性物質、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
(三)污水或者污染物排放量達到以下情形之一的;
1.日排放水量300噸及以上或者年排放水量10萬噸及以上的;
2.化學需氧量年排放量大于30噸,或者總氮年排放量大于10噸,或者總磷年排放量大于0.5噸的。
前款規定以外的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應當提交入河排污口設置簡要分析材料。
第十三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責任主體基本情況。
(二)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生態環境現狀。
(三)入河排污口設置地點,污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四)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
(五)入河排污口設置對周邊環境影響以及相關環境風險分析。
(六)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以及效果分析;排放放射性物質的,還應當論證放射性物質管控措施以及效果。
(七)論證結論。
(八)需要分析或者說明的其他事項。
入河排污口設置簡要分析材料應當包括前款規定的第(一)、(二)、(三)、(四)項內容。
第十四條 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和簡要分析材料中還應當明確每個責任主體的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并區分各自責任。
第十五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可以自行或者委托技術單位開展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編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責任主體對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的內容和結論負責。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責任主體指定編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的技術單位。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
(二)在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的保護區內新建;
(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對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不達標的水功能區,除城鎮污水處理廠等重要民生工程的入河排污口外,嚴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設置。
第十七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的,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應當與排污許可證記載事項做好銜接。
第十八條 決定書應當記載下列信息:
(一)責任主體基本情況。
(二)入河排污口名稱、編碼、設置地點,污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三)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特殊時段的限制排放要求。
(四)信息公開要求。
(五)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以及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六)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排放放射性物質的,還應當明確放射性物質管控措施。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決定書中還應當記載每個責任主體的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特殊時段的限制排放要求,并區分各自責任。
第十九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名稱、生產經營場所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以及聯系方式等信息發生變更的,應當向審批部門申請辦理決定書變更手續。入河排污口信息變更程序包括申請、審查、決定。
(一)申請。責任主體應當自變更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審批部門提交入河排污口變更申請書與相關材料,責任主體變更的,應由變更后的責任主體提出申請。
(二)審查。審批部門對入河排污口變更申請書與相關材料進行審查,并可以根據需要,組織問詢或者現場查勘。組織問詢或者現場查勘,不得向責任主體收取任何費用。
(三)決定。對符合要求的,審批部門應當在十個工作日內予以變更;對不符合要求的,審批部門應當書面說明理由。責任主體修改或補全材料后符合要求的,審批部門應當予以變更。
第二十條 設置本辦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入河排污口,排污單位應當在入河排污口設置前,向所在的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入河排污口登記手續。入河排污口登記程序包括申請、確認、登記。
(一)申請。排污單位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交入河排污口登記表。入河排污口登記表應包括責任主體基本信息、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設置地點、污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是否共用排污口等內容。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可聯合或者委托其中一個責任主體提交入河排污口登記表,入河排污口登記表中應逐一明確每個責任主體的基本信息。
(二)確認。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收到申請后,應當在十個工作日內確認入河排污口是否符合要求,對符合要求的,予以確認并登記,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確認登記并書面說明理由。
(三)登記。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將登記后的入河排污口納入臺賬管理,并將入河排污口信息錄入全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
已登記的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所屬行業以及排放特征發生變動,符合本辦法第十條規定情形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入河排污口不再使用的,責任主體應當自行拆除或者關閉入河排污口,并自拆除或者關閉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審批部門申請注銷決定書;本辦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入河排污口不再使用的,責任主體應當自行拆除或者關閉入河排污口,并自拆除或者關閉之日起三十日內,向所在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請注銷登記表。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 自治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開展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監測。水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的地方應當適當增加入河排污口監測頻次。
第二十三條 自治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每年選取2-3個地市開展入河排污口現場核查,重點檢查排污口排查整治進展和設置審批備案情況,必要時可以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聯合監督檢查。
第二十四條 地市級、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統一行使排污口污染排放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職責,會同相關部門,通過核發排污許可證等措施,依法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自行監測、信息公開等要求。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原則,對工礦企業、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開展監測,水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的地方應適當加大監測頻次。
第二十五條 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情況納入入河排污口管理臺賬,負責入河排污口信息的動態管理,及時在全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更新排污口信息。自治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加強對入河排污口管理臺賬的審核與管理。
鼓勵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規范化建設標桿工程創建,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第二十六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應當定期巡查維護排污通道、口門以及附屬設施等;發現他人借道排污等情形的,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留存證據。
第二十七條 鼓勵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入河排污口日常管理維護。
第二十八條 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農業排口以及其他排口中的港口碼頭排口、大中型灌區排口的責任主體應設置監測采樣點,并在污水入河處或者監測采樣點等醒目位置設置標識牌。采用管道形式排污且檢修維護難的排污口,應在口門附近設置檢查井。入河排污口監測采樣點、檢查井、標識牌等設置應當符合《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 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HJ 1309—2023)、《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 入河排污口設置》(HJ 1386-2024)等標準要求。
第二十九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應當通過標識牌、顯示屏、二維碼標識或者網絡媒體等主動向社會公開入河排污口相關信息。
第三十條 入河排污口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時,責任主體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依法向事故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同時采取應急措施切斷或者控制事故污染源,攔截、導流、分流事故污水并進行妥善處置。
第三十一條 地市級、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公眾監督舉報機制,鼓勵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對入河排污口排污情況等進行監督。
第三十二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有違反本辦法規定行為的,有權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舉報。接受舉報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依法處理,并按照有關規定向舉報人反饋處理結果,同時為舉報人保密。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在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的保護區等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二)未經審批擅自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三)未按照決定書要求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四)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第四章 附則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依法取得的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決定,本辦法施行后繼續有效。
第三十五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監督管理等涉及國家秘密的,應當遵守國家有關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六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監督管理,本辦法未作規定的,適用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文件的規定。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關鍵詞:
污水處理,污水排放,入河排污口
全年征稿/資訊合作
聯系郵箱:hbzhan@vip.qq.com
- 版權與免責聲明
- 1、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s://www.hbzh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2、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3、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